——用戶導向、坦誠直接、擁抱變化、持續改進——
昨天是植樹節,和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趙希海老人卻沒能等到他最為珍視的節日。2017年3月10日,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趙希海因病去世,享年79歲……
還記得那位被稱作大山里的“愚公”的趙希海老人嗎?
很多人只知他將植樹視作畢生的事業,卻不知他曾是一名伐木工。
“不忍心”砍樹的伐木工
趙希海在吉林乃至全國林業行業都是響當當的人物。
1958年,趙希海到吉林省灣溝林業局從事一線采伐工作,因伐樹數量多、質量好,他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。
但經年累月,伐木帶來的滿足感在趙希海心中逐漸消退。“這樣繼續伐木,這大山就變成荒山了,子孫們還能看見綠色嗎?”每次伐木時,他都會心疼,“上百年才能成材的大樹,幾分鐘就倒下了,實在太可惜了。”
“只砍不栽,山都禿了,咱子孫后代還有啥出路?”
這個“倔”老頭說,他前半生伐木、后半生植樹“還債”。
退休前,他給自己定下“每天最少栽下1000株樹”的目標。餓了吃口帶來的干糧,渴了就喝口山泉水,遇到雨天,趙希海就頂著雨干。老伴心疼他,勸他下雨的時候休息休息,避一避,可他卻說:“季節不等人,每天栽1000棵是個死任務,就是下刀子也得干。”
退休后,他更是給自己定下了“為國家義務植樹10萬株”的計劃。2007年,第一個目標實現后,他也沒歇歇,就又把精力放在了第二個目標上——為國家培育100萬棵水曲柳、黃菠蘿等珍稀樹苗。到2011年,他已為國家捐獻珍稀樹苗75萬棵。
面對家人不解的目光,趙希海說,“我覺得人活著總要有點價值。過去我伐樹,只砍不栽,山都禿了,咱子孫后代還有啥出路?”
“我栽樹是為了咱子孫有個好環境。”
漸漸地,樹成了趙希海的孩子、牽掛和希望。
一次,因過度勞累,趙希海突發腦血栓一病不起。局里、場里的領導和鄰居們都來看他,囑咐他保重身體,安心養病。可趙希海卻怎么也躺不住,在家輸了10多天液,就讓兒子扶著下地了。沒幾天,又一瘸一拐地出現在了造林現場。
有人數落他:“有你這個工夫,一年種地、種菜種糧最少有幾萬元的收入,你栽樹不掙錢還得罪人,圖啥?”趙希海總是笑一笑:“我栽樹是為了咱子孫有個好環境。”
退休后,趙希海曾找過林場三次。第一次是把成林的樹木無償交給國家,第二次是向黨組織表達想要入黨的心愿,第三次是主動請纓要求打掃公共廁所。趙希海常說,有些東西在他心里比生命都重,有些東西卻很輕。
2006年,趙希海被評為“感動吉林十大人物” 。2007年,趙希海榮獲全國綠化委頒發的2006年度“全國綠化獎章”。同年,趙希海被評為“2007綠色年度人物”。頒獎典禮上,主持人讓他發表獲獎感言,老人想了好久,擲地有聲地說:“我要繼續栽樹!”
致敬平凡的偉大,數萬網友送別植樹人
@央視新聞 、@環球時報 等發布的相關微博收獲數萬次轉發、二十余萬次點贊。網友們紛紛留言送別趙希海老人,致敬平凡的偉大。
有網友說:“故事里的愚公移走了大山,現實的愚公帶來了森林。謝謝您一直以來默默無聞的付出!”也有人提出建議“用老人的名字命名這片林。”
老人的一生樸實無華,無欲無求,只是在大山里默默植樹,希望還大山一片綠色。即便后來獲得了諸多嘉獎,在領獎時他也只留下一句“我要繼續栽樹!”,別無他言。
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,或許對于老人來說,看到身邊植樹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才是他最開心的時刻吧。
點贊次數:703次
2018.02.23 10:30:26
2018.02.22 14:30:13
2018.02.21 17:45:58
2018.02.20 16:45:15
2018.02.19 14:35:03
2018.02.16 17:20:29
2018.02.15 14:50:11
2018.02.14 13:40:57
2018.02.13 17:30:49
2018.02.12 11:40:03
2018.02.09 16:20:25
2018.02.08 14:40:33
2018.02.07 11:25:15
2018.02.06 13:20:18
2018.02.05 12:20:32
2018.02.02 13:55:57
2018.02.01 11:45:44
2018.01.31 11:55:38
2018.01.29 10:45:49
2018.01.26 11:35:27
上一篇:我們今天為什么還要學雷鋒?
下一篇:習近平的10個妙喻